在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招牌格外闪亮。几乎每一届的选拔过程,都是一场激烈而“残酷”的竞赛。无论是否能入选,所有学子魂牵梦绕的,是千里之外那个并不熟悉的异乡,和一张张陌生的脸庞。
尽管没有人知道,这场接力的终点究竟在何方。但每个人心里异常地清楚,自己在坚持什么,又将改变什么。
揣着激情与梦想,走起!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距山东大学驻地山东省济南市1000余里。70多年前,一场抵御日寇入侵的平型关大捷发生于此。这段历史,或许是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多数成员对这个地名仅有的印象。
尽管如此,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与梦想,势不可挡。
在听完一位归来的师姐讲述的支教故事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李永卫再也按捺不住,铁了心要去当地走一遭。“那时候自己挺浮躁、挺闹腾的,感觉支教挺新鲜,特别想去尝试一下,男朋友死活不同意,为这事俩人差点就掰了。”
到灵丘县上寨中学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9月天。眼前的景色十分宜人:天蓝蓝的,白云朵朵,晚上坐在院子里就能数星星。
可“十一”刚过,老天爷就给李永卫和伙伴们来了个“下马威”。气温迅速下降,严寒很快到来。因为教学楼刚刚投入使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没有暖气,也没有水。几个女孩子每次都要拿着菜刀到水池中“砍冰”,然后加热化开了才能做饭。
“既然来了就要做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10点,门一直开着,好让学生们随时可以进来补课。”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热情消退。那时候,李永卫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来自机械学院的韩庆宇,从小在城市长大。定下来去支教之前,他曾去过一趟灵丘。走了一圈下来,平型关中学的三层教学楼、城里学校少见的大操场,让他心里边满满的都是自信,甚至有些说不出的兴奋。
“感觉条件挺好的,没有想象的那么艰苦,还有两间多媒体教室呢。”正在支教的师兄们讲的段子,更是让韩庆宇多了几分期待。“说是校长去车站接,面包车门一把就被拽了下来,几个人敞着个车门跑山路,听起来就挺有意思、挺生活。”
当地孩子的善良,也感染着每一个支教者。
刚到平型关中学没多长时间,韩庆宇就得了腮腺炎,到卫生院去拿药也没多大用。后来,找到个敷仙人掌的偏方,不知道怎么被学生们听到了。第二天一上课,讲台上放满了学生们四处找来的仙人掌。
“孩子们是真好,总是会做出一些让你感动的事。”韩庆宇负责初三年级的化学和初一年级的地理、古都大同三门课程,每个大周有将近40节课。“尽管很累,但生活很充实。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新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从一个学生的身份转变成老师,我们还沉浸在这种新鲜感中。”
扛着责任与使命,坚守!
“之所以说坚守,是因为不适应,在那里呆上一段时间,慢慢就习惯了。”来自管理学院的徐美玲觉得,再多的激情,终会变成平淡,如果心底里没有责任和使命,坚守反而会成为一种痛苦。
八年级的语文课程,涉及许多古诗词。如果肯花时间背诵,肯定能记得下来。但恰恰是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学生们并不怎么配合,往往是耗上大半天也没有什么效果。这样的状态,时常让徐美玲苦恼。
当地的孩子普遍上学比较晚,基础也差。很多家长送孩子来上学,只不过是为了拿个初中文凭,然后便送出去打工挣钱。因为长期闭塞,他们心中的榜样,大多数并不是依靠读书获得成功。
教毕业班的付文涛,最痛苦的就是眼睁睁地看着班里的孩子一个个离去。有一次周末放假回来,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小女孩拿来一本留言册,请付文涛在上面写几句话。因为还不到毕业的时候,付文涛感到很奇怪。结果,女孩告诉他不想念书了,过两天就出去务工。
“然后陆陆续续地走,一开始一个年级两个班有60多个学生,最后参加总复习的就剩30来个。”付文涛和当地的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但最后也只能无奈地面对。“以前不管他学不学,至少人还坐在教室里,还是你的学生。”
来自环境学院的马千驰,这样总结自己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总想着百米冲刺,后来跑着跑着,就觉得陷到泥潭里去了,拔不出脚来,速度越来越慢。当地的生活工作节奏都很慢,拖着你,把以前的棱角磨平。”
但无论如何,没有一个人会放弃。相反,每个支教者都在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在走或者留的孩子们心间播下一颗梦的种子。
在一次作文课上,徐美玲决定做些新的尝试。在给孩子们播放了山东大学的宣传片之后。她惊讶地发现,每个孩子全程都在集中精力,眼睛里泛着新奇的光。因为时常有社会青年到学校来找学生,马千驰和同伴们每次发现形迹可疑的人员,都会像守护羊群的“牧羊犬”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把他们赶得远远的。
付出总有回报。多名支教老师所授课程在地区教学评比中名列第一,所教学生成绩在地区名列前茅,升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还为服务地争取到多个爱心项目,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
结束支教数年之后的一天,李永卫的QQ头像突然闪烁起来。一个当年不爱学习的孩子,发来一条信息,说觉得特别对不起老师,对他那么好,自己却没有好好学习。这次意外的交流,让李永卫的心里倍感温暖。“我觉得,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
反思付出与收获,改变!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支教一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个问题,毕业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于新九,用了一个很长的复句来回答:“对我来说,支教最大的收获就是我能够看到在我的影响下,新疆的孩子们朝着好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让我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支教一年,你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来自山东大学药学院的候旭奔,想了不知多少遍。“我们应该是去播种子,不管最终哪一颗能发芽,至少未来他们的人生路上,能有些不一样的风景;哪怕他们依然是像父辈一样开大车,也能开得更稳更好!”
15年间,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的环境在变化,支教的范围也扩展到中国的最西部—新疆伊宁。但唯一不变的,是支教的精神薪火相传。
“传播山大特色文化,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这是我们一直秉承的理念。”对于这份坚守,山东大学团委书记马晓琳颇为自豪。“一届一届,都在总结成功与失败,并做出新的改变,只为让我们的支教更有意义。”
2012年的冬天,为了赢得25万元的公益资助,山东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奔赴灵丘县上寨镇,排练“千人舞蹈”。千余名群众在一曲《奔跑》中用舞动的小孩、永恒的太阳、网络对话框等舞蹈图案,诠释了山区留守儿童对青春、梦想、求知的渴望。
如今,通过小小的摄像头和细细的网线,远隔千里的灵丘与济南近在咫尺。灵丘三所中学与山大一附中的孩子们,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彼此天真的笑脸,实现了远程集体上课。这个被称为“飞翔的梦想课堂”的公益项目,让山里的孩子飞跃高山,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回到学校,马千驰牵挂的,是孩子们是否能得到更多的关爱。“其实当地的经济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贫困,起码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但长期形成的精神贫乏根深蒂固,尤其是许多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缺少爱,所以才会缺乏好的人生态度。”
目前,山东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经过层层筛选和全面培训,即将唱着属于自己的歌出发。
“其实我们能做的的确不多,一年12个队员,能带的班级也就是18个,远没有电视上说的支教那么伟大,其实支教很平凡,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平凡的事情。但是平凡的事情,做一年,做十五年,已经变得不平凡了,这是一种坚守,一种坚定,一种刚毅,这是真正的志愿精神,不是单凭口号和一腔热情,而是长时间默默的付出和坚守。”山东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山西队队长杜以恒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