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勉勤 网管员
新学期快到了,“广东省教育厅发文重申:义务教育禁分‘重点班’”(《信息时报》8月20日)。国家明令禁止“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已有好几年了。教育部门此时发文重申,说明“重点班”并没有绝迹。其实,只要“分数为王”的教育体制不改,就算没有明的“重点”,也肯定有暗的“重点”。
合理配置资源,取消“重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然而,“网传广州小学择校费最高20万,教育界人士称是7万”(《南方都市报》8月20日),却再次告诉我们,当下区域教育资源依然很不均衡。这确是比“重点班”还要严重的事,希望相关部门及时想办法解决。当然,学生家长的观念也该改一改了,读个小学而已,并非只有“名校”才能出人才。拼命往所谓的“名校”、“重点”拼,这也是在纵容教育不公平。
正是平时的“纵容”和“失察”,才会有“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原局长李俊夫情妇多达两位数,受贿2000多万”(《信息时报》8月20日)这样的人层出不穷。对于违法犯罪,尽管现在有严厉的法律法规,但是法律如何落到实处,如何铲除“老虎苍蝇”滋生的土壤,才是重中之重。否则,倒了一个李俊夫,还有多个张俊夫会站起来。
“深圳沙角头海关关员不把关,放行走私车收黑钱”(《新快报》8月20日),也是同样道理。眼里没有法,只有钱,因为权被其视作了换钱的工具。而“梅州行政服务中心内设无证收费复印点,每天利润超千元”(《羊城晚报》8月20日)涉及的也是利益问题。设立行政服务中心,目的在于便民,如果复印点按成本价收费,市民也是接受的。一旦以盈利为目的,那么一切就都变味了。
“深圳多名村民举报村长后,因旧案被刑事追诉”(《南方都市报》8月20日),也让我很不是滋味。虽然说犯了案,必须追究,但十几二十年的案件久拖不决,非等到他们举报了村长违法后,才来翻出旧账,这就难免让人多了一些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