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继2014年和2015年后,“倡导全民阅读”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念兹在兹,持之行之,效果可期。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于个人,读书可以治
广州日报评论员练洪洋 愚。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用闲暇时间阅读是一种愉悦体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也是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于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扩大知识普及、提升文化素养,进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此外,阅读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利之一,也是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文化需求。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呈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正进入旺盛时期。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12.8%。无论从哪个角度,倡导全民阅读,都利国利民。
全国范围的全民阅读活动自2006年开展以来,有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其中,“北京阅读季”搞得有声有色。在其2015年10月评出的十大书香家庭中,我找到了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村民徐继新。他告诉我,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藏书,现藏图书12万册、期刊合订本6000册,按照现行图书分类法分为22大类。书的来源,除了自己购买、家人馈赠、市民捐献之外,首都图书馆、昌平区图书馆等也不时将一些下架图书送给他。从1999年开始,他坚持做公益图书馆,将个人藏书向村民开放,免费借阅。为此,他放弃了工作,专心管理他的图书馆,家中开支靠老婆、女儿维持。除了借书,他还组织各类读书活动,仅2015年就搞了112场。今年他计划请来10位专家、教授,搞10场专场读书报告会。一位农民,坐拥书城已稀奇,还以推动共享为己任,这精神、这境界令人钦佩。
书香绵延,文脉不断。多一个徐继新,全民阅读就多一分力量。倡导全民阅读,要“倡”更要“导”。“导”不仅是导向,还要推动——政策引导、财政扶持、人力投入等。尤其在网络阅读、移动阅读时代,倡导全民阅读,确实要多费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