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梁健敏) 广州实施“指标到校”首年,不少弱校学霸成功“抄底”名校尝到新政甜头。然而也有细心市民疑惑:省市属名校流标率超过三成,四大名校竟还有不少剩余指标,为何这块“炙手可热”的“蛋糕”最后却没能分完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访。
四大名校流标率超三成
前天,普通高中提前批“指标到校”计划完成录取。全市41所示范性普通高中计划完成率超过八成 。记者对比往年的情况看,一般中考独立批完成率会达到八成,提前批完成率会高达九成多,所以首年指标计划八成的成绩单还算是“中规中矩”。
让不少市民感到疑惑的主要是“牛校”没招满!来看一组数据:省市属示范性高中的计划完成率不足七成,特别是广州的四大名校——华附、省实、执信、广雅的指标计划录取中,一共剩余272个指标计划未完成,而4校指标计划数共有782个,流标率达35%。
四大名校竟然有这么多指标剩下,换在别的批次一早就抢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
1没达牛校分数线 指标便作废
广州市招考办主任林洽生分析,对于省、市属示范性普通高中来说,流标率高主要是因为部分初中的考生达不到省、市属示范性普通高中所要求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按照新政的投档要求,中考生要投档所在初中被分配到的示范性高中指标,中考分数需先达到该示范性高中指标生的最低控制分数线,即近3年在提前批公办公费最低录取分数的平均值下降20分。对于部分普通初中而言,即使分到华附、省实等指标,若学校中考第一名都够不着“牛校”的最低控制线,指标还是作废。
以华师附中为例,该校分给荔湾区有6个指标,分别是广州市第23中学、美华中学、汾水中学、东漖中学、93中。但从录取结果来看,这6个指标最终只有一个中标。有中学校长告诉记者,本校最牛的学生未能达到华师附中710分的最低录取控制线,所以未能被录取。
记者看到,41所示范性高中的指标分配到全市383所学校当中,像华师附中的指标就分到了全市11个区77所初中,不少边远初中都是市民并不熟悉的稍弱的学校,初中之间水平参差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原因
2校长猛动员 学生就是不敢报
“其实我们每年都有学生够分上名校,可是我动员了很久学生都不敢报。”荔湾区一所普通初中校长告诉记者,该校分得了华师附中2个指标,本来是希望“零”的突破的,但学生都不敢报。
学生不敢报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市招考办主任林洽生告诉记者,考生填报志愿更趋理性,选择与自身学业水平相当层次的学校进行报考。
“我曾劝过成绩比较好的一批学生报更好的学校,但他们的家长担忧孩子学业压力大,跟不上。”该校长说。
原因
3求稳转向次一级学校 放弃指标
荔湾区这所初中的校长说,学生不敢往最高层次学校报考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会因为有的区属示范性高中早已前来“挖角签约”,学生担心报了指标之后没了“签约”资格,为了求稳放弃指标。
除了省市属示范性高中以外,少数区属示范性高中的指标计划完成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学校对考生缺乏吸引力,考生报考不是太踊跃。
记者了解到,指标计划是双向选择。按照新政的填报志愿规则,指标计划是有三个志愿的。有部分学生非某所名校不上,只填写了第一志愿,宁愿放弃指标计划的后续志愿,等到提前批统一录取时再被心仪学校录取。这是造成一些区属示范性高中流标率高的原因。
事实上,不少示范性高中并不看重流标率,因为对他们来说生源质量才是最重要的:与其在指标计划中低分录取指标生,还不如把更多计划放在提前批揽得优质生源。
记者了解到,已实施指标到校的城市,如珠海、东莞也会有“流标”。以珠海为例,该市规定,当指标计划剩余时,学校不会再补录,而是把剩余计划放到下一批次录取,这与广州现行做法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