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羊茶馆 ◎周云 华工大教授
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该计划提出,将切实解决当前紧缺地区学位供给问题,合理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建设目标是,到2018年全市新改扩建129所中小学校(包括2015年启动建设的学校),其中政府主导投资、独立选址的公办学校88所,共设3476班,新增约10万个学位;政府委托建设的住宅配套公办学校41所,共设1248班,新增约6万个学位。
这一计划的实施可谓恰逢其时。学位紧张,特别是优质学位紧张,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市情”。主要原因是适龄学童的增加,先是所谓“金猪宝宝”、“奥运宝宝”到了入学年龄,后有国家计生政策渐次放开,由“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学位的紧张。现在国家又全面放开二胎,可以想象,这一政策必然会带来学童数量更显著的增加。广州市教育局现在着手增加学位,既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也算是未雨绸缪。
广州学位紧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广州逐渐实行了外来务工人员就近入学政策。这是一件大好事,但硬件方面的准备却不够充分。在广州这个外来务工人员大市,要满足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要求,学位显然是不够的。结果导致这个政策没有办法完全落实,很多学校用各种理由使这一政策虚置。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不说,还人为地增加了本地人群和外来人群的矛盾。如今,新出台的《计划》着眼于把蛋糕做大,本地人群和外来人群均可以从中受益,既保障了所有学童受教育的权利,又有利于社会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在《计划》的实施中,我觉得还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首先是要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计划》主要是提升基础教育硬件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基础教育的“软件”也应该要跟上。新开办的学校,一定要在管理上,师资配置上,保持高水平,尽量使得新增教育资源跟原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水平上不要出现大的差距,并且能够尽快迎头赶上。教育资源配备不均衡,是当前基础教育中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主管部门应该抓住基础设施提升这一契机,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将优质教育资源加以统筹安排,尽量在新旧学校之间均衡分布,把基础设施提升的过程,同时变为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过程。
另外,我注意到,《计划》提及一些学校撤并、置换的问题。这当然是必要的工作,但无论是撤并、置换,其出发点必须是有利于教育事业,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有些老学校位于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撤并、置换会不会存在商业考虑呢?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