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携“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现身羊城书展琶洲10.2馆,与现场众多的家长与孩子互动,并就家庭教育方面的热门话题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今天的父母,是最幸福的父母,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父母都有更多的学习途径;今天的父母,也是压力最大的父母,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环境里,如何拨开迷雾找到自己,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功课。面对当下快速变化的实际情况,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是好。针对以上孩子教育方面的苦恼,孙云晓在现场提出的系列教育观点值得读者参考。如“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等。
针对现场众多家长各个不同的家教难题,孙云晓表示:“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想培养好孩子。可孩子最怕的是妈妈的唠叨。所以,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好习惯的培养不能是说教,需要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按照其中的规律去做。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研究发现,初步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90天。所谓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很多的孩子。一个坏习惯可能使人丧失了良机,而一个好习惯则可能使人走向成功。”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现场家长表示: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不知从哪里入手,一着急不是怒骂就是滔滔不绝讲起大道理来。孙先生回应:“今日父母对孩子讲的话中,至少一半以上是废话。孩子听不懂,或听懂一些也不知该怎么做,甚至因父母唠唠叨叨而倍加反感。”
孙云晓表示,现实生活中,孩子习惯养成,应该包含六大步骤:
第一步——提高认识,或者说,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第二步——明确行为规范,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清清楚楚。
第三步——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亲切而向往的感情。
第四步——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让孩子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养成某个良好习惯。
第五步——及时评估和奖惩,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第六步——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支持力量。
“儿童也应有自己的‘神圣时间’”
广州日报:现在家长急于想知道自己孩子是否天才,也常识测试孩子的智商,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孙云晓:父母不要盲信“智力测验”。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比奈(Alfred Binet)碰到了个新课题,即要设计一种测验方法,来预言低年级学生中哪些将来会有出息,哪些将平平庸庸。
我认为,我们应当从测试和测试的数据中彻底解放出来,注意一下另一种更自然的信息来源,那就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是怎样获得那些对于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的技能的。例如,想一想在南半球海域航行的水手们,是怎样通过观察天空的星座、走过水域的特征等,在成百上千个岛屿中找出航行的路线来的?在水手的群体中,智能就意味着航海的能力。再想想外科医生和工程师、猎人和渔夫、舞蹈家和编舞者、运动员和教练、部落首领和巫师,如果接受我对智能作定义的方法,对这些不同的角色都应该加以研究。我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广州日报:朋友的孩子学习老是注意力不集中,这有办法纠正和解决吗?
孙云晓: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曾在战争期间被迫流亡,有人问他如何得以在战争与流亡这样艰难的外部局势下,成就完全处乱不惊的作品。这位伟大的作家答道:“要知道,早晨对我来说是神圣的。我早早地就坐到写字台前, 任何电话、任何报纸、任何信件都不许来打扰我。我就是这样完全不受影响地写到中午。”
儿童也应该有自己的“神圣时间”,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准时开始学习,这样养成了习惯,一到学习时间,不用别人催促,孩子就能自己开始学习,而且一坐下来就能精力集中地学习。
家长制定时间表,有助于儿童养成在固定的时间开始学习的习惯。每个儿童都应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在每天的时间表上,要为自己留出固定的学习时间,并将之视为“神圣时间”,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必须尊重这段时间,不能允许一次“例外”。这样就慢慢解决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