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学校导航网大全,广东高校网,广州中职学校,广州课外辅导,广州培训广告,2015广州小升初政策,广州教育信息网,2014中学招生信息,广州校园广告,广州培训学校,英国留学,美国留学,澳洲留学,海外留学,高中留学,高考政策,异地高考方案,自主招生,中考中招,异地中考政策方案,成人高考网,成考自考政策通知,司法考试备考攻略,学历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招生简章,公务员考试备考政策,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
  • 图片标题1
  • 图片标题2
您的位置:导航首页 > 教育时评 > 有一群学生要做“家史计划”,记录家族长辈的故事

有一群学生要做“家史计划”,记录家族长辈的故事

新闻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2016-09-06

对于家世平凡的普通人而言,深挖自己的家族史,收集复原家人曾经的生活片段,似乎是一件费时费力又无甚意义的事。这样的“奢侈”,往往只有名人后代或当今显贵乐于投入。然而,广州一群肩负着升学压力的高中生,一边做“学霸”,一边却发起了中学生自己的“家史计划”,深入各自的家庭“寻根”,用口述历史的专业方法采访家中长辈,了解家族历史,并记录成文,进行分享。他们认为,发掘个体记忆,传承家族精神,正是成长路上最生动、最无价的生命教育。

 

1缘起

“关心老人最好的方式,

就是聆听、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故事”

 

8月27日下午,暑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等名校的一群高中生,聚集在华师附中国际部,分享他们参加广州中学生“家史计划”的收获与感悟。

 

“家史计划”的发起人,华师附中国际部高三学生张斯正透露,之所以想到开展这样一个计划,是源于自己去年在公益组织“助励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和精神帮助时的一个发现。

 

“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教社区的老人们使用新科技,比如使用微信,用手机拍照等等。可是,即便他们早就学会了,可还是每次都重复问同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有人能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过去。”由于社区里的老人多是“老漂族”——从家乡来到异地与定居在此的子女一起生活,张斯正这才发现,比起物质上的帮助,这些老年人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

 

机缘巧合,张斯正当时正好看到了《三联生活周刊》上刊登的一篇名为《家史计划:寻找可安放心灵的新故乡》的文章,很受启发。“我想,或许关心老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聆听、记录并分享他们的故事与经历。”

 

2015年11月,正读高二的张斯正,联系了几个对这件事感兴趣的小伙伴,开始了“家史计划”,先从各家的祖屋、家谱、照片、信件等入手,采访、收集、记录家族长辈的故事。他们先后走进华南新城小松鼠绘本馆,珠江帝景、华景新城社区举办交流会,还到广州市文化馆进行分享。“很多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分享,甚至感动到哭。”

 

2相遇

当“00后”遇上“30后”、“40后”……

 

生长于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如今隔代人之间的“走心”交流,还能顺利进行吗?这样的形式,能否在家族历史的追溯中催生出亲情的魅力?

 

在分享会上,这群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的“00后”中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家史计划”全过程:有的连续多天面对面陪伴聊天,有的进行视频采访,有的细读家族史料深入调查……在亲历长辈的口述历史时,他们收获了从前难以想象的意义

 

张斯正让妈妈帮助采访有着不幸童年,却从未被困难压垮的奶奶,无意中却缓解了婆媳矛盾。他自己则在整理一个多小时的录音时,感受到惊讶与欣喜:“这是我记忆中妈妈第一次与奶奶平静地、面对面地亲密沟通。妈妈告诉我,如果不是我开启了这个家史计划,她或许永远也得不到一个去理解奶奶的机会。”

 

参加“家史计划”的另一名学生柯啸宇,因为已故的奶奶做得一手十分漂亮的手工鞋,便从了解奶奶的故事着手,对整个村子的手工鞋产业现状做了调查,将他对自己家族历史的思考融入进时代的大背景,还用视频记录下了村里最后两位有此工艺的高龄老人制鞋的全过程,想办法挽救这个濒临消逝的手工业。

 

而同为华师附中国际部12年级学生的郑叶紫,则是因为自己曾在美国中学插班读书时的触动和感悟,毅然投身“家史计划”,了解自己的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在美国中学上世界历史课,本地同学让她讲讲中国的历史,谈谈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系,她却记不清,讲不出。“作为中国人,我对自己的国家历史并不了解,感到很惭愧。我也在反思,发现自己从没认真思考曾经学过的历史到底反映了什么。我很想告诉他们,但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回国后,郑叶紫从采访自己的爷爷和外公开始,细致了解他们的过往,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认为家史计划的意义就在于传承家族文化精神,感恩和怀念家人,并通过寻根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家族的凝聚力,并将其延续下去。”

 

3影响

孩子有了历史担当感和家国情怀, 反过来教育了家长和大人

 

由这么一群学生娃创办的“家史计划”,在社会上获得了不小的反响。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专业硕士导师王世军认为:“在口述历史的实践者中,很少有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做着原本应该大人们做的事,在不断寻找过去的过程中,寻找自己。他们进行访谈,进行田野调查,这样的经历一定是刻骨铭心的。这样的搜寻,中国人还做得太少,我敬佩孩子们的努力。”王世军说。

 

家庭期刊集团总编辑陈锐军在点评学生们的家族故事分享时表示,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家族信仰曾中断过两次,导致今天“60后”、“70后”的家长们没有太多家族感。“所以,当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开始有历史的担当感,有了家国情怀,反过来教我们认识自己的家族,传承家风,这特别难得。是孩子在教育我们家长和大人。以后,他们还可能研究校史、城史甚至国史,未来不可限量。”

 

“家史计划”的活动,本质上也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了解祖辈命运轨迹和心路历程,正是近在身边的最生动、最无价的生命教育。

 

“家史计划”对孩子思考未来的学业

及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研究家史,毕竟不是学业必修课,在紧张繁忙的升学季,这群目标冲着国内外名牌大学去的高中生,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呢?“家史计划”的参与者们称,这项计划的实施和进行主要在寒暑假。而且,他们认为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中学的国际部鼓励自我挖掘,做自己喜欢的事。参加活动和学习是相互助长的,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学习不仅是学课本内容,还要学会面对社会和世界带来的问题。这是精神上的学习,也是关于自己的学习。”

 

这群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高中毕业后会到国外读本科,华师附中国际部主任袁拔认为,在大都市青少年海外求学的背景之下,“家史计划”反其道而行之,促使孩子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故乡以及国家的历史,对孩子思考自己未来的学业以及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国外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公益心以及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播,类似“家史计划”这样以兴趣和真实需求为主导,并且有积极的社会人文意义的深入探究,能为学生的能力和魅力加分。不过,孩子们对这一点并不功利:“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因为美国大学这么要求才这么做,而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做的事是重要的。如果只是为做活动而做活动,没有投入真情,是没有用的。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收获什么。”

 

从张斯正写在“家史计划”介绍文字中的一段话中,能够看出这群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的宝贵收获:“寻找我们身边曾经拥有但几近消逝的历史,看似没有什么明显的物质效用,但它却让我们找到了对自己和对家族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找到了我们的‘根’,让我们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份。有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我们能更好、更自信地走向大洋彼岸全新的生活。”

 

据了解,这群学生还创立了“家史计划”社团,持续招募社员,希望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学弟学妹还能传承计划,并在其他学校建立分社,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传承家族精神。今后“家史计划”还将有专业导师教授在线课程,指导学生用更专业的方法记录、撰写家族历史。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