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在官网上公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的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对广东地方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课时安排等方面制定了指导纲要。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纲要》中要求开设的大部分课时内容,目前市内多所学校已经开设。有校长表示,满足《纲要》的课时要求不是问题,但担心师资会成“拦路虎”。
学校
《纲要》并不“新鲜” 多数内容已在教
此次广东省制定的《纲要》中,本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270节,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课时总数为198节,健康教育、广东风情、广东艺术、广东历史、广东地理共54个课时为在国家课程课时中实施的专题教育。除去在国家课程中实施的专题教育,地方综合课程实际课时总量为144节,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总数的14.8%~15.3%;普通高中地方综合课程总课时量72节,折算4个学分,约占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二课程学分总数的14%。
荔湾区五眼桥小学林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学校所开的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种,地方课程包括了校本课程和区域课程。在国家课程中,有一门名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科目,其中涉及很多《纲要》中提及的内容,比如广东人文风采等。在课时安排上,1~2年级的学生每周安排27节国家课程,3~6年级安排30节,其中包含2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年级每周安排4节地方课程,其中包含了班会校会、英语口语、电脑课、区域课程和校本课程内容。此外,每周都会在放学后开展1~2节的“第二课堂”,用于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从课时量来说,要满足《纲要》其实并不困难。”林校长说。
《纲要》中提及的一些如广东陶艺、广东美食等内容也并非是学校的“新鲜事”。广州市南海中学校长谢虎成表示,目前学校的初中和高中部学生在读期间都会有一次到陶艺馆的实践活动。每次带队外出需要半天的时间,即4个课时,已大大超出了《纲要》要求的1个课时安排。此外,南海中学还开设了西关美食的选修课程,以及食品检验、制作糕点、菜肴、美酒和食品包装等,是较受欢迎的选修课程之一。
家长
部分书无翻动痕迹 担心孩子没时间学
陈女士的女儿如今读二年级,她告诉记者,《纲要》中涉及的一些如广东地理、广东人文,学校都有发过教科书给自己的女儿。但每到学期末,这些书都仿如新书一般,没有翻动的痕迹,而女儿也坦言学校几乎没有教过这些内容。高三学生小嘉告诉记者,自己也有过好几本这样的地方教材,但老师从来没有讲过,“只是让我们有空的时候翻看一下。”
对于学生和家长担心的“没时间学”的问题,省教育厅在作政策解读时表示,《纲要》实施后,省级地方课程除民族团结教育、少先队活动、书法教育之外,不再单独开设其他专题教育课程。此外,各学校要严格依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时计划,严格落实《指导纲要》规定的专题教育和教学活动课时。
“《纲要》发布就是把过去零散的内容综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晰要学的知识。未来若要实施,我们会考虑把它和相关学科中设计的内容进行交叉渗透,其他内容就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进行课外延伸,通过合理安排课程,让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都能学到这些内容。”林校长说。
难处
缺乏专职师资成最大“拦路虎”
“综合实践课程这门课没有专职的教学老师,目前都是由数学老师来兼任,本身的教学工作已经很繁重,要想把这门课好好开,甚至说未来有可能再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师资问题的确是很难协调。”林校长说,“广东方言、广东美食这些都可以做,但广东粤剧就真的没办法了。学校中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粤剧,要是只坐在课室里听一节课的粤剧很难起到效果,但要想开展一些综合活动,我们又没有资源。”
谢虎成认为,《纲要》涉及体现了学习进阶的精神,对各综合素质在不同阶段需要达到怎样的程度都作出了规划,这十分科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真正实施起来还面临着师资、场地和课时安排的问题,最终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考量。“我们总不可能要求把学校变成粤剧专家、海洋专家吧?”对此,省教育厅表示,除了加强本综合地方课程的师资培养和培训,倡导学校教师一专多能外,还鼓励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参与本课程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