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告,2015年我国小学招生人数为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这个数字增长较大。与此同时,好未来(学而思的母公司)、新东方的优能等培训机构营收这几年都翻了几倍。两项比较,这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按照一般观点,这几年我国人口迈过刘易斯拐点,整体增长幅度下降,中小学入学应该是类似的趋势才对,教育资源的压力应该减轻才对。这样的佐证似乎不少,比如一些农村小学生源不足导致关闭等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但实际上,中小学生源总体数保持稳定,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几年稳定在1700万人左右,甚至有的年份还有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教育压力在持续增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小学就读1000多万这个数字可以作为佐证。
随着各地在进城务工人员落户、子女随迁子女就读等方面措施的出台和执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镇。一方面,这部分随迁子女多数是从中小学开始就读,本身就会同当地的中小学生有一定差距,或者说家长自认为有所差距,会有较强的“补学”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本身就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为了谋求一个学位,大家自然不甘人后,导致课外培训风生水起,大行其道。
反倒是到了高中,因为大学的学位资源在高校扩招之后,学位相对充裕,大家争抢没有那么大。小升初因为没有升学考试,派位制较多,大家不想被这不确定性左右,只好拼命去挤民办名校的独木桥,为了提高一点分数,对于培训自然趋之若鹜。因此,考初中考高中难过考大学的“倒置”,倒也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了。
这几年基础教育改革频频,意在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小学减负也在其中。其实,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资源的配置。根据生源的流动情况,适当向生源流入地倾斜是个关键。为此,不妨为了教育均衡发展,将资源不均衡地向城市倾斜一点,这才是比较实际的做法,至于方法,不妨实行教育券等等。关键是方向和思路要对,否则中小学减负越减越沉重的“倒挂”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