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承办的“匠心育匠人、羊城话传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会于2016年12月23日在广州三寓宾馆隆重召开,这是中国非遗教育工作者的一次聚会,是探讨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年度盛会。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李重庵,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原党委书记吕德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会长、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副会长、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原校长冯穗心,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副主任吴如清,广州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广州市招生办公室主任林洽生,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建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艳,广州市教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黄学松,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钟茜,广东省教育厅高中与职业教育处副处长巫兴宏,国家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高兆华,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党委书记胡学兰等,及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特聘的岭南文化艺术客座教授以及来自全国的17所职业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等100余人参会。开幕式由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洪伟主持。
|
参会代表认真听讲 |
广州市教育局副巡视员、广州市招生办公室主任林洽生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将继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中职学校专业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支持岭南文化艺术大师进校园进课堂,共同推动岭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会长、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从非遗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专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遗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取得可喜成效;非遗教育创新研究成果丰硕;非遗教育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非遗教育宣传交流更加广泛等五个方面回顾2016年中陶会非遗教育中心的工作,展望2017年,于会长从积极作为、扩大阵容、建好联盟、推进试点、密切协作等五方面提出非遗教育中心重点工作建议。
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特聘教授、国家级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高兆华表示,将继续充分发挥广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作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细致入微的专注、巧夺天工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匠心,把岭南文化艺术发扬光大,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而努力奋斗。
在“非遗教育黄山共识”推动下,通过中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非遗教育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探索也取得阶段性成果。要实现非遗教育和研究向纵深推进,实现传统师带徒模式向现代学徒制提升,开发非遗教育课程体系是重要支撑点。值此“匠心育匠人,羊城话传承”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在广州召开之际,特向全体中心成员单位发出倡议:成立非遗教育课程开发联盟,以汇聚学校、科研机构、非遗传人和相关企业之力量和智慧,开发与构建非遗教育课程体系,推动非遗教育发展。会上还通过了非遗教育课程开发联盟章程及组织架构。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原党委书记吕德雄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需要大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而非遗传承需从非遗教育抓起,非遗教育既是一个抢救性工作,但同时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为此,凡是涉及非遗项目的学校肩负着重要责任,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对中心下一步工作提出六点建议:
1.开展课题研究;
2.进行课程开发;
3.注意活动造势;
4.项目展示;
5.组织发展;
6.教育协作。
衷心祝愿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越办越好!
|
|
|
|
|
|
开幕式结束后,随即进行专家报告,中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副会长冯穗心担任主持。首先,由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原副主席李重庵做题为《对非遗教育的认识》专题讲座,主要阐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法》两部法律文件的重要精神,并结合具体案例阐释非遗教育。
接着,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做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专题讲座,主要阐述非遗传承与教育传承的意义与现状、非遗传承与教育传承的存在问题、如何进行非遗教育传承思考与对策等三个方面。两位专家的讲座旨在唤醒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自觉保护和传承非遗,确保非遗的生命力,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活在当代,活在未来。
|
|
|
|
下午,主要是经验交流,由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副校长周伟贤主持。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增春、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化艺术系主任王燕、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党委书记胡学兰分别就本校开展非遗教育进行经验分享,经验交流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非遗教育成果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次年会的举办,不仅使非遗在传承中提高,在提高中保护,更让大家认识到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是重中之重,愿我们携起手来,为推动非遗教育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