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2011年、2014年先后通过了“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终期督导验收”、“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暨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2012年、2014年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海珠区教育实现了从理顺体制、完善硬件的奠基阶段,到规模与内涵兼顾、优质与均衡并重的教育强区的跨越,为“十三五”海珠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成绩:
新举措下教育质量有新突破
第一,教育质量有新突破。
一是高考取得突破:2016年区属学校重本上线较去年增长48%,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本科上线率67.7%,是全市平均增幅的2.9倍,专科上线率98.99%,大学总升学率居全市第三;
二是中考保持优势: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二,700分和750分以上高分段考生均占全市该分段考生总数的约1/8;三是特色建设取得成效:10所中、小学被评为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97中获市高中特色学校称号和独立批招生资格;四是素质教育赢得肯定:海珠区为广东省两个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区(县)之一,6所学校通过市第二批艺术重点基地学校审核,区少年宫小海燕合唱团在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3块金牌,是国内少年宫系统获得金牌数量最多和奖项等级最高的合唱团。
第二,师资素质有新提高。
一是人员补充及时:2015年海珠区公开招聘录用新增教师195名(未含校医15名);
二是科研工作到位:海珠区在“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强师工程项目”申报中成功立项6项,为全市最多;三是培养效果显著:新增4个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占全市新增总数的40%,目前区内广东省名师工作室数量占全市的23.7%,居全市之首。
第三,教育服务有新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成立海珠区中小学校舍建设领导小组、海珠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联席会议,有效保障教育发展;
二是条件保障:接收了4个教育公建配套设施,对3所学校实施校舍改造工程,新增不少于1200个学位;
三是人员保障:区政府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区属学校派驻校医工作,目前首批共13所学校参与试点工作;四是配备保障:为22所学校门口路段加装“电子警察”违停拍摄取证设备等。
第四,教育改革有新举措。
一是学区建设有方案:确定了学区划分方案(9个学区),并逐步启动学区化管理;
二是规划布局有调整:整合重组41中和南石中学(合并后命名为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三是体制改革有试点,引入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并尝试多途径的合作办学模式;
四是课改实验有推进: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走班制的试点实验,目前已安排实验学校6所。
“十三五”规划:
建设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区
在“十三五”时期,海珠区将以“基于公平,追求卓越,办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海珠教育”为核心思路,推进区域教育整体综合改革,打造海珠教育文化特色,建设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区。至2020年,基本形成公平均衡、开放多元、品质卓越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教育社会服务力、教育质量保障力、教育均衡水平、教育治理成效得到广泛认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为广州中心城区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
教育均衡方面:
首先,提升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水平。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学前教育规范、普惠、优质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次,提升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水平。义务教育发展统筹推进机制更健全,区内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机制更健全,落实政府实行补贴的民办学校学位,小学、初中毛入学率达100%。第三,提升高中教育特色优质水平。探索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高中课改路径,体现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第四,提升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水平,以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早期监控鉴定点、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康复教育主基地、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信息化方面: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信息化硬件设备,加快“智慧校园”建设。
二、整合教育数字化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教育公共服务方式,构建教育综合服务数据一站式的信息化平台,完善覆盖全区中小学与幼儿园的OA办公系统、家校联系的“海教通”等平台建设。
三、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建设。
四、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