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疯狂的学而思》一文将偌大的教育培训市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并持续在网上发酵。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城市教育最熟悉的图景。而AI、VR等技术运用于教育,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场景”,甚至重新定义教育,也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青睐。
现状 课后补习热火朝天
上个月,《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家长焦虑感十足。一方面是学校减负后的轻松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的热火朝天。
不少家长表示,除非你有与大环境抗衡的勇气,或者你有能力去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教育道路,否则只能坦然面对和努力适应现有的教育体系。孩子刚刚小升初的吴女士告诉记者,每次参加各种机构的讲座或是和机构老师交流,他们都暗示自己有可靠的“小道消息”,定期和名校有联系,会推荐优秀学生给学校。尽管不少学校一再公开表明没有通过机构招生,但家长们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被机构“牵着鼻子走”。
广东省校长联合会会长吴颖民认为,小升初校外补习之所以这么疯狂,根源在于利益链。由于优质生源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失去了笔试考试,民办学校将失去保障,为此他们必须借助机构来帮忙考试招生,机构则利用民办学校加码搞培训,而家长想求得好学校,不得不求助于教育机构,三者之间形成了封闭的利益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如果义务教育不均衡,中高考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不变,要想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很难做到的——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减负令,减少考试、减少作业,可是,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离开校园的学生会一头扎进校外培训班。这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压力,还会增加家庭的焦虑和负担。
规模 2016年市场规模超8000亿
1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2016年的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辅导机构教师规模在700万~850万人之间。但是,其教育主体地位长期缺失以及行业管理标准的滞后,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而在全国范围内,辅导机构第一梯队优势明显,第三梯队数量庞大,行业集中度低,全国知名性的巨头较少,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机构占据了市场超过95%的份额,这充分体现行业的碎片化特征,表明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成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报告》,多数家长认可课外辅导的重要性,且消费意愿强烈,其中超过八成家长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课外辅导是中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31.6%的家长表示“给孩子报辅导班不管花多少钱都愿意”。不过,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对辅导机构教师整体专业素养持质疑态度,接近半数的家长认为辅导机构中教师流动性大、更换频繁是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之一。
趋势 未来会有更多创新VR教学模式
科技驱动教育,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今年以来,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主的教育类上市公司,以及科大讯飞、华为、微软等科技公司都更加重视AI(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16年9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NOBOOK宣布获得好未来1500万元A轮投资。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认为,教育机构在过去经历了四代变迁,第一代机构的关键词是运营,第二代机构的关键词是研发,第三代机构的关键词是数据。从第二代到第三代,开始出现类似网络效应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第四代培训机构关键词是智能,主要是人工智能。
现阶段教育和人工智能如何结合?科大讯飞董事兼执行总裁吴晓如表示,现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实际上还远远达不到人的智能,所以人工智能技术一定是辅助性的。“比如通过分析试卷对学生形成一个描述性报告,老师可以基于这个报告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也更清楚自己需要在哪些地方加强学习。未来我们要考虑怎么把这些产品嫁接起来,提供给学生和老师的应该是技术和最终应用整合型的服务。”
2016年,VR(虚拟现实)开始进入学校,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相继成立VR实验室。也不乏像思尔驰这样的教育公司,将VR融入创客实验室,在中小学内推广使用。业内人士指出,VR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教育行业的结合也将更为密切,相信未来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创新VR教学模式,打破旧有行业瓶颈和壁垒,让受教育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