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学校导航网大全,广东高校网,广州中职学校,广州课外辅导,广州培训广告,2015广州小升初政策,广州教育信息网,2014中学招生信息,广州校园广告,广州培训学校,英国留学,美国留学,澳洲留学,海外留学,高中留学,高考政策,异地高考方案,自主招生,中考中招,异地中考政策方案,成人高考网,成考自考政策通知,司法考试备考攻略,学历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招生简章,公务员考试备考政策,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
  • 图片标题1
  • 图片标题2
您的位置:导航首页 > 今日焦点 > 幼小衔接,广州家长很淡定

幼小衔接,广州家长很淡定

新闻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9-11-06

日前,一份有关2019中国内地幼小衔接的行业调研在亚洲幼教年会上发布。调研以不同类型家长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对幼升小家长访谈发现,七成家长对孩子“幼升小”感到焦虑。有幼儿园园长表示,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也需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不过,广州家长相对来说已经是很“佛系”的了。从家长的焦虑程度以及从“幼小衔接”的报班率来看,受访的广州家庭低于其他一些城市的家庭。相比起一些城市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习惯、专注力的严格要求,广州家长更倾向于“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尊重低年级的孩子爱玩的天性,学习习惯要慢慢培养”。

这份由艾瑞咨询、卓越巧问教育等联合发布的调研指出,近七成家长对幼升小感到焦虑,而且呈现出妈妈比爸爸焦虑、收入越高越焦虑的特点。家长们普遍担心孩子专注力较弱、 独立性不够,最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小学学习要求。


园长: “幼小衔接”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

“孩子马上上小学了,没办法,我又把一年级学的东西学了一遍。我也太心急了,教孩子一遍的东西,让孩子必须记住。可怜的孩子,一遍没学会,问两遍我就火了。以前我生气的时候,打她她都不哭,昨天因为学字母,让我给凶哭了,说‘妈妈太凶了,太凶了,我害怕。’唉!说完孩子,我也后悔,咋整?”在妈妈网上,有网友留言说道。

另一名网友的儿子,也面临幼升小阶段。她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幼升小的题目,发现儿子“稍微难一点就不会做”。“现在看好的小学肯定上不了了,不免会担心。我和他爸在他小时候管他学习管得少,现在后悔了,也来不及了。家里没有懂教孩子的,对政策也不太了解,现在打算让孩子明年再上学,还有一年时间可以准备,我和他爸要认认真真管理下他的学习,必要的话我辞职也可以的。”

孩子正读小班的李先生则表示,最近一两年网上多了很多关于小学家长陪读的讨论,不少是家长们的吐槽,“陪娃读作业太心痛”,无论是真实情况还是段子,都给后来者一种“孩子上了小学家长就日子没那么好过了”的感觉,对于没有过经验的年轻父母,确实会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压力。

广州市第一商业职工幼儿园园长周敏贤表示,确实发现有部分家长在面临孩子“幼升小”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忧以及焦虑情绪,比如担心孩子早晨起不来床无法按时上学,担心小学放学时间较早、没有人带孩子,担心没时间陪娃做作业,担心孩子功课跟不上等。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该园也会为大班孩子的家长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孩子入学有心理上的准备。

细分下去,调研展现了不同城市的家长在对待“幼升小”的态度的不同特点。其中,广州家长就显得较为“佛系”。


特点:广州家长奉行快乐教育

从幼小衔接班的报读率上看,广州家庭的比例也并不高,报班率为32.9%。

近年来,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视度普遍加强。调研中总结,有些家长对于习惯、专注力的要求最高,认为学习习惯需要通过树立规矩、要求孩子严格遵守来培养。

广州家长相对更“佛系”更加奉行快乐教育,不少受访家长表示,“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尊重低年级的孩子爱玩的天性,学习习惯要慢慢培养”。


数据:三成家长不满意孩子专注力

总体来说,三成家长对孩子现阶段的专注力不满意,但对于专注力的理解,不同城市家长群体也有不同倾向。相比有的城市家长更倾向于认为对于非兴趣的学习内容也能保持专注,叫做专注力强;广州家长则认为,专注力和兴趣相关,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专注,则叫做专注力强。


专家: 做不感兴趣的事也要专注

广州市惠爱医院儿少科心理治疗师殷炜珍提醒,要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过渡到以学为主的小学课堂,大部分孩子经过短暂的时间都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然而,有一类孩子,即使经过良好的幼小衔接,也很难做到“上课好好听讲”,这时候应该留心排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俗称的多动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贾艳滨教授表示,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可以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不同场景中都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即使是在有些无聊的场景下。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贾艳滨提醒,如今不少父母有意识创造陪孩子玩耍、看绘本的亲子时光,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孩子有的时候需要亲子互动,有的时候则需要安静,当孩子可以集中一段时间的注意力独自玩玩具、看绘本时,不要为了“互动”频频打岔,可以和孩子做出类似约定:“妈妈看你现在自己看书很专注,你先自己看10分钟,妈妈去做别的事情,等一下妈妈过来我们俩一起看。”不要趁孩子专注看书、玩玩具时悄悄离开,这样,孩子对妈妈离开的时间就有一个心理预期,心里不会没有安全感。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