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网,学校导航网大全,广东高校网,广州中职学校,广州课外辅导,广州培训广告,2015广州小升初政策,广州教育信息网,2014中学招生信息,广州校园广告,广州培训学校,英国留学,美国留学,澳洲留学,海外留学,高中留学,高考政策,异地高考方案,自主招生,中考中招,异地中考政策方案,成人高考网,成考自考政策通知,司法考试备考攻略,学历资格考试,研究生考试招生简章,公务员考试备考政策,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
  • 图片标题1
  • 图片标题2
您的位置:导航首页 > 学校要闻 >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办学历史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办学历史

新闻来源:名校网  发布时间:2021-04-20

创立于1907年的南海中学历经“芦荻芳菲”、“凤地风华”、“黄旗奋飞”三个重要时期。

一、芦荻芳菲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经南海县乡绅集议,将西湖书院(现广州西湖路)改为南海县简易师范科馆。

1906年冬,馆长朱世畴建议改为中学堂,乡绅一致赞同,并获政府批准。

1907年,南海中学堂开办,朱世畴为首任校长(时称监督)。

1910年,学校迁往芦荻巷报资寺旧址(现广州西华路,迁校费用由旅港殷商赞襄),规模进一步扩大。

1912年改为南海中学校,学堂监督改为校长。1914年罗汝楠校长继任。

1922年,南海县政府拟停办南海中学,并停拨每年补助的经费,罗汝楠校长极力反对无效,愤然辞职。旅港殷商与乡绅力主保留中学,并毅然挑起重担,立即成立南海中学校董会,负责筹集办学经费。经此力争,学校得以保全,校务由学监潘镜芙代理。在其后的三十年间,旅港南海商会领袖与邑绅主持学校校董会,募集了充裕的经费,为学校创造了上佳的办学条件。

1922年9月,李景康学士继任为校长,上任后积极奔走,筹集巨款,扩建了大礼堂,添置了大批图书,修建了操场,增加了员工薪酬。时值政局动荡,不少学校欠薪停课,唯独南中书声不绝,深得各界赞誉。

1924年2月,曾镜涵继任校长。学校逐步迈向全盛时期,除中学部外,还附设小学与民众学校,兼办乡村师范班,高峰期在校学生800多人,教职员工50多人。教师多从清华、北大、复旦、中大等大学毕业。在省,市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中,南中参赛学生就一直享有“国文、英语推南中,数学冠军是知用(知用中学)”的美誉。毕业生被清华、北京、复旦、中山、岭南、襄勤等高校录取者众。

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督学分赴各省视察。经考核评估,南海中学成为全国九所最优中学之一,为粤省唯一。

1937年8月,日寇轰炸广州,学校将高中部迁往南海北村,初中部迁往南海泌冲。曾镜涵校长奉命北上韶关到第十二集团军工作,李兆福继任校长。南海中学很多学生投笔从戎,毅然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最前线。

1938年10月20日,广州沦陷,学校师生迁避南海麻奢,其后复课于中山前山,与南海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县立南海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南海联合中学”。后来前山亦不能立足,联合中学解体,学校自行改迁澳门。

1946年,曾镜涵校长回校重新主持校务,但校园被占,设备荡然无存,于8月暂借广州朝天路南海学宫复课。与此同时,旅港南海商会与官绅向教育部及省政府交涉,据理力争,终于在1947年2月迁回芦荻东校舍续办。复课与复校的全部款项由商会和邑绅捐助。

1953年,因校址已属广州管辖,乃与万善中学合并,易名为广州市第十一中学(现名广州市南海中学)。

二、凤地风华

1960年秋,南海县师范学校(简称南师)迁至到西樵山西麓凤地。

1962年,在海外侨胞和居乡侨属的强烈要求下,南海县人民政府決定在凤地设立南海华侨中学,南师迁往弼塘村(现佛山禅城)。县政府无偿拨出南师在凤地的全部校舍和场地给华侨中学使用,并从南师留下部分领导和教师,又从南海农业大学调入部分教师来充实侨中教师队伍。后又成立南海华侨中学校董会,由时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主席马万褀任董事长。学校开办时设高中一年级两个班,初中一年级两个班。邹文挺任副校长并主持校务。

1963年秋,班额递増一倍,在校董会发动下,海外侨胞和居乡侨属大力资助,建起教学大楼一座,增添图书设备,教学条件日趋完善。

1965年,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校董会的充分肯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学校处于停课状态。

1968年9月21日,易名为南海红卫中学。

1971,年蚁振让接任学校行政工作。

1973年9月,“红卫中学”易名为“西樵中学”。此时的西樵中学,仍为隶属县领导的完全中学,全县招生,与南海华侨中学有着前后继承的关系。

1975年末,梁文海任支部书记,蚁振让任革委会主任。

1978年,撤消“革命委员会”,由蚁振让任校长兼支部书记。

1977至1984年,恢复高考后初期是学校师生刻苦磨砺、高考成绩持续攀升的时期。蚁振让校长以其超前的远见和非凡的胆略,树立了赶超重点中学的雄心,制定了“孙膑赛马”的战略,培养了一支团结战斗的教师队伍,锻造了一个勇于拼搏的学生群体。1978届和1980届,单是考入北京大学的就有3人,多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名牌大学。连续多年,学校高考(含中专)上线人数、比例在南海县非重点学校中遥遥领先,在佛山地区同类学校中也位居前列。

1982年,我校高考成绩与重点中学已非常接近,1983年,高考上线数与上线率还超出了本县的一些重点中学。1984年,我校获得了南海县人民政府的特別嘉奖,成为仅有的获得一万元高考奖金的两所学校之一。

1983年暑假起,开始以南海中学名义招收高一新生,暂在西樵中学寄读。

三、黄旗奋飞

1981年,南海县政府决定恢复南海中学,并在西樵山东麓黄旗峰现址建设新校。冯景禧、马万祺、何贤、旅港南海商会等旅港澳贤达捐资350多万元。

1984年6月9日,南海中学黄旗峰校址奠基。时任佛山市委书记童孟清、南海县委书记陈邦贵、全国政协常委马万祺先生伉俪莅临培土。

1985年9月,新校第一期工程完竣并交付使用,高中部师生迁往现址上课。

1988年,南海中学升格为南海县县级重点中学。

1989年11月2日,著名校友马万祺先生出任南海中学名誉校长。

迁址黄旗峰四十年来,在蚁振让、麦效明、邓丁、白基华、梁瑞娟、钟文川、傅陆根等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南海中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理念不断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业绩不断刷高。

2015年3月,傅陆根接任校长以来,首提“守望生命的绿水青山"的绿色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办学质量迅猛提升,实现高位全面优质发展,高优率(重点率)从2015年的67.2%上升至2020年的82.6%,高优上线人数突破1000,达到1020人,创造六年“两超越+一突破”(2015年超越顺德一中,2019年超越佛山一中)的奇迹,跻身广东省“量大率高”(高优人数破1000且高优率达80%)五大名校之一。

傅陆根校长提出“通过成就学生和成就老师来成就学校”后,学校相继在“为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着力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方面下大力气、用真功夫,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

仅2020年,我校教师就有共115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区级荣誉;5个省、区级课题正式立项;8个省、市、区级课题顺利结题;8篇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贡献区级以上示范课70余节。刘朋、徐炫清两位老师代表佛山市参加广东省高中地理命题大赛,斩获一等奖(最高奖),为全省之最!6位老师在佛山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初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南海区参加佛山市赛,5位老师获“教学能手”称号。其中,邓小满和杨子超摘得佛山市赛第一名,并获推参加省赛!九大学科中,有六大学科由我校代表南海区参加市赛!在佛山市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南海区新高考试题研究、新教材研究、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中,我校均以高质高产高居南海区第一!

2020年,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南中学子驰骋国家级、省部级、市区级学科竞赛、文体赛事、信息学大赛,奋力拼搏、摘金夺银,荣获各级别奖励434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21人次,省级奖励57人次,市级奖励86人次,区级奖励270人次。其中,健美操队获广东省健美操大赛第一,定向队获广东省第五;信息学队、机器人队、合唱团、体育健儿等均在省市区大赛中取得光芒四射的荣誉!

2020年,我校教师获佛山市职工健身操大赛全市第三名,全佛山60所高中里南中是独一份,;重阳佳节,退休教师莅校共话学校发展大计;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新南中建设欣欣向荣;第四届“校友杯”足球锦标赛和羽毛球赛,凝聚校友力量,增强校友归属感;积极筹备的“佛山市南海中学校友会”已完成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南中教育发展基金会决定进一步加大奖学力度,体现南中关怀;旅港南海商会和基金会奖教奖学大会隆重召开;杰出校友马万祺先生铜像揭幕典礼圆满成功,获得全国政协常委马有礼先生一行和市、区各级领导交口称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名牌高校陆续发来喜报,南方科技大学更是两次发喜报祝贺我校毕业生荣获奖学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授予我校“优质生源基地”。南海中学被称赞为“高校人才库”!

伴随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的兄弟学校关注南中动态、学习南中模式;越来越多的媒体跟踪南中发展,竞相报道南中荣耀。广东省委省政府官方发布平台南方+、佛山电视台、佛山+、佛山日报、珠江时报,广东教育、佛山教育、南海教育等相继报道我校等多达30余次,平均每周报道1.5次;南海中学微信公众号高质高量发布推文200余篇,阅读量突破120万人次,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社会上形成“南中热度”!

新时代的南海中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宗旨,高举“绿色教育”旗帜,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已经发展成为“学生学得好、考得好、成长得好”“老师教得好、研得好、引领得好”“学校建设得好、发展得好、辐射得好”的岭南名校和教育教学科研高地。全体师生铭记“任重致远”的校训,团结奋发,励精图治,正努力向更高位更全面更优质发展的目标快速驰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