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年传出教师资格不再实行终身制的消息后,政策执行的具体方法和时间表就备受关注。时隔两年,答案终于浮出水面,昨天有媒体报道,教育部宣布,2015年,我国将全面推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提高教师入职门槛,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注册制度。
对于这样一种制度变迁,过去不乏反对的声音,其依据包括:其一,从教育领域的特殊性看,目前多数学校隶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与企业不同,是一种非营利的组织。教师资格终身制向来被视为一种荣誉,它既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客观上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其二,教师虽被视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但至今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地方教师稀缺,代课老师的问题尚得不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教师资格就显得有些脱离现实。
文化方面虽存在不少争辩,但其实问题不大,终身制主张受到认可的一大前提是,教师的水平有一定的保障。而客观地说,由于过去忽视资格要求方面,教师队伍质量的确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教育日渐现代化的今天,显然考核的要求是必要的。事实上,目前对教师已有资格要求,所谓打破终身制,无非是对这一要求的强调与重申。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是否有条件实施这一制度,具体又该采取何种考核方式,从而既能保证对资格的严格要求,又能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
打破终身制后,教师群体将面临企业职工一样的境地,他们需要通过考核才能继续这一工作。它可能不会对所有教师提出挑战,但对部分素质有待完善的教师群体而言,则可能面临去留的问题。如果制度真的要按照这一逻辑来执行,那么推广它的前提就必须是,现有的教师队伍之外有潜在的竞争者,一旦部分人员被淘汰,就有新的人员来接替。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有保障,教师在收入和福利方面较为丰渥,一般来说,教师职业是很吃香,因此并不缺竞争者。但对于那些偏远山区而言,教师供应得不到保障,甚至存在严重的流失现象。这些地方如果要强调教师资格,从目前的现实看,条件明显尚不具备。这样一来就面临一个问题,是先增加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提升教师收入水平,从而为强调教师资格提供条件,还是变通制度,优先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务实地看接下来恐怕只能变通制度,至于增加教育资源供应,则只能借此话题旧事重提。的确,每个行业都有它独特的门槛,而教育领域对这方面的要求始终存在,如今通过制度来打造并维护教师标准,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是,教师同样有着经济人这一身份背景,这意味着,只有这个工作体面且充满吸引力,或者通俗地说,它的性价比足够高,资格问题才不至于沦为空谈。既然教师终身制将被打破,改变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是否也应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