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个研 就能当作家?

新闻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4-11-06

图片


莫言

图片


刘震云

图片

 

图片

 

歌苓

信息时报讯 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下月即将进行初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近日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该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文学创作”方向因为“最终成长为具有一定创作水准的作家”的培养目标,引发不少人质疑:去大学读个研,就能当作家?

  6位作家当研究生导师

  事实上,“文学创作”方向在2014年就已经列入北师大的招生计划。今年9月,第一届10名学生已经入学。研究生院招办工作人员介绍,此专业为学术硕士,10名学生全部来自全国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所学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有文学专业,也有计算机、法律、医学专业。

  在培养中,该专业方向参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时增设文学创作方面的课程。有学生称,他们有写作实践课,主要练习写小说,然后互相交流,“还会请顶尖作家来给我们点评指导。”据了解,除了课程“加厚”,该方向还实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有一位校内导师,还有一位由著名作家担任的校外导师。第一批作家导师共有6位,包括格非、李洱、严歌苓、李敬泽、欧阳江河与邱华栋等。要求学生在读期间能够创作和发表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学位论文须选择与文学创作研究有关的论题。

  学生有相应潜力才录取

  之前北大、复旦等高校都曾经开设过类似的专业,不过都将专业定位在培养“应用型写作人才”。北大中文系严家炎、陈平原等多位系主任明确表态“中文系不负责培养作家”。对于北师大开设“文学创作”专业方向,不少作协人士都发出质疑。

  北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柠教授担任这个专业“文学写作实践课”的老师。张柠前天表示,没有人规定中文系不能培养作家。这个专业在招生时就进行了特别的甄选,他说,这批学生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后,学校组成了以作家为主体的面试小组,要求学生带着作品来面试。因此,录取的10名学生尽管专业各自不同,但都一直从事创作,“专家们觉得有潜力才录取进来”。

  回应

  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不要再提倡“大学不培养作家”

  面对质疑,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前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予以回应。他说,时至今日,有哪一位作家没有经历过大学高等教育?过去是有些人称“大学不培养作家”,这确实没错,作家不是培养的。但是大学不只是传授知识,也要培养专业技能。对于文学系的学生,写作是基本技能,学校应该提供训练这种基本技能的环境。“我认为,不要再提倡‘大学不培养作家’。杰出的学者,都不是定制的培养,都是大学提供了成长条件以后成长的。”

  对于文学院设立这一专业方向的初衷,张清华也作了解释。他说,原来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曾经合作办过作家班,培养出了莫言、余华等一大批知名作家。现在是在传承过去的传统,希望能慢慢地形成特色,“当然现在条件不一样了,招人要全国考试。体制无法逾越,只能从参加考试的人中选。”

  近年来“商业作家”和网络写手层出不穷,他们中不少人语言追求标新立异,但是语法漏洞百出、文笔拙劣。张清华表示,“文学创作”方向在专业培养时将坚持“纯文学写作的核心原则”。

  综合《北京晚报》、《京华时报》

  新闻延伸

  当年40名学生 大多已是成名作家

  上世纪80年代末,北师大也曾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办过“作家班”(简称“鲁研班”),当年班里走出的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王刚、毕淑敏、严歌苓等,如今几占文坛的半壁江山。当年任“鲁研班”导师的何镇邦曾撰文回忆说,1989年春天接到录取通知书的40位同学,当时大多已是文坛新秀或小有名气的作家了,“余华、迟子建、王刚等三位青年作家均是我专门捎信让他们报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