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峰山下
进入暑期以来,各个镇街提供的免费暑期班陆续开课了。起初,这些暑期培训班不收费、又有名师出马,家长们一股脑地帮孩子们抢“学位”。但开课后,同样因为不收费或者兴趣不浓,学生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少培训班开到最后,学生仅剩寥寥数人。
想当初,街道文体部门、相关协会联手推暑期培训班。准备过程中,寻找场地、提供器材,所耗人力、物力可见一斑;设想孩子们以此为契机接触到广绣、摄影、水乡画等等不同的技艺,培养孩子们兴趣的同时,还可以传承传统文化,用心的确良苦。可推行之后,为何竟是如此效果?
笔者以为,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兴趣班还是一门技艺,一个可能让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手段,一种竞争的形式,却从根本上忽略了“兴趣”二字以及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记者在各地随机走访中发现,不少孩子们都是因为父母报了班,所以来上;真正由孩子自由选择的,其实并不多,因此,大多数学生很难坚持来到课堂,即使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虚度光阴而已。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听到了太多太多父母帮孩子“越俎代庖”的故事,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他们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帮他们”。但父母们忘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上周,记者偶然走进一堂摄影课。老师在台上尽心尽力授课,台下不少学生却互相打闹。课后,面对课上一度无序的场景,老师表示,好像因为不收钱,学生、家长都不太重视,如果收了钱,应该会认真许多吧。可是,如果真的收钱,还会有学生来吗?
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