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建设亟待厘清三个误区

新闻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08-04

    陈平原教授认为一味地与“国际接轨”、“取长补短”会导致千校一面。南都记者 徐文阁 摄

    嘉宾简历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

    既“纷乱不堪”又“生气淋漓”

    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既纷乱不堪,又生气淋漓。这句话我必须做一个解释,因为跟欧美的大学不一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断成两节的:不能说中国只有100多年的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远流长,可是到晚清以后有一个大的转折,我们转过来向西方学习。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大学在精神上和制度上是有裂缝的,精神上可以说中国的教育传统底蕴深厚,但是制度上我们确实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这导致了今天中国大学在努力发展的时候“混乱不堪”——— 想不清楚往哪个地方走,而且想往东走,但是我们的身体、精神是在西。另外一方面这个“纷乱不堪”又跟“生气淋漓”在一起——— 大学走得多了,你会有一个感觉,别的大学不会像我们这么热气腾腾、努力向上,人家就是一个平静的状态,一年又一年自然而然地发展,我们老想做一些创新、革命的举动,这个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

    大学是知识共同体,知识共同体应该有自我清洁的能力。今天中国大学的问题有个论述,“中国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怨不得我们。”这个论述把责任推到社会上去了,确实我承认大学不能够外在于或者是完全独立于中国的社会,今天你说出一大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丑闻,我都相信,但是这不妨碍大学努力地做自我清洁的行为。

    作为人文学者,直面中国大学现状的同时反省责任。因为谈大学很容易把问题推到制度,就像在中国生活一样,这都是制度的问题,可能都这样讲的话,读书人的责任就被完全撇开了,本来就是希望你来承担这个责任,所以人文学者在批评这个制度的同时要做自我反省和努力。

    明确管理者的责任。这个管理者是指大学里面的校长等等。大学由几部分组成,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管理,这个管理者包括校长、书记、各个院长等等,这些人构成的管理层,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很多。

    我连续好几年在中央党校给大学校长讲课,讲了以后有一个校长很认真地跟我说,陈教授你讲得很好,我很佩服!但是你没有当过校长,意思是说你没有当过校长,校长一些在字面上看不到的困难你是不理解的。我们在中国生活的都知道,表面上的论述、文件上的说法和实际的操作有很大的距离。我承认这一点,而且我说我努力努力,在一些具体的论述上,深入到整个制度内部,从学生到老师、到校园管理,到规章制度、执行等等,然后来谈大学如何来管理、运作。

    步伐太着急所以路反而走歪了

    谈大学教育有几个问题。

    1.谈的是大的教育。2.谈的是小的教育。每个大学的教育学院他们所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教育管理、成本、方法、课程等等,这是我所说的小的教育,大的教育是把教育放在整个学术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脉络上来论述,而今天大学的问题,其实不纯粹是一个教育方法和策略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脱离这个环境来谈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所以我谈的是大的教育。

    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确实举足轻重,以我们的体量、GDP以我们在国际政治上包括军事的力量,谁都不敢小看。唯独在学术上我们不敢说我们是举足轻重的,这个包括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这些方面。换句话来说,中国的学术水平今天达不到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面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学。

    很多人在考虑一个问题,中国大学为什么不行?现在好大学国家的投入和民间的资金投入相当可观,我们现在办大学的经费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我说的是好大学,得到的支持。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不是世界一流?很多人就说我们没有大师,还做了很多的比较,其中一个比较很奇怪,就是博士学位老师占的比重。我想说的是向世界一流大学冲锋的时候,几个指标中间是有缺陷的,所以对今天的排行榜不要太相信。但是潜意识里面,它还是影响到我们,所有的校长,包括要求学生、老师们,也因此大学的管理越来越机械化。

    诸位做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需要特立独行、异想天开,需要失败再成功,但是现在的大学这套制度管理下来之后,没有年轻的学者敢赌博一样地10年、20年来做一件事情,所以今天的成果虽然越来越多,但是我们的用武之地不高,因为我们不太考虑长远的打算。

    回过头来说,我见到的大学校长普遍都是有理想的,大学也越来越有钱,机遇也越来越多,但是不见得可以做好。关键问题是,中国大学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太想做好了,因此不稳。这说起来确实很奇怪,因为整个机遇有,整个制度在转型,校长们在努力,但是实际的成效很可惜。对中国的大学来说,100多年前改为现在的大学,我们早期学的是德国和日本,上世纪20年代以后学美国,50年代学苏联,80年代又回到美国,我们不断在学习、摸索、探索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太想要做好,步伐太着急,所以路反而走歪了。

    没有摆脱行政管理大学的思路

    15年前开始的大学扩招对于中国大学的影响。刚才我说了15年前一个思路是走世界一流,第二个思路是教育普及,这两个思路都是好东西,可是两个好东西凑在一起的话会出现一些问题。国民教育中间本来应该是精英的大众的都有存在,我们的问题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的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别的都在市场化,只有教育没有,只有教育还保留了计划教育时代的做法,可以说在很多的社会组织里面,可能是教育最受官场制约的。

    大学不可以没有行政,好的大学的行政人员是很多的,香港中文大学大概一个教授两个行政人员的比例,但是那个行政人员是服务于教学的,我们的行政人员是管理教学的,差距就在这个地方。我们想象中的行政人员是用来服务教学的话那是多多益善,但是行政人员只是来管理教授的话那就太多了,受不了。这个官场我们知道他不对,但是又是如此,我们到底如何来改变这是一个困难。从大学扩招和政府的决策到教育部推行各种各样的措施,其实是我们没有摆脱行政管理大学的那个思路,所以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走向国际和世界一流不是一回事

    好多年前我再三说的,走向国际和世界一流不是一回事儿,不同学科的国际化其实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不能理解,以为是一件事情,其实不是。最明显的是自然科学,对语言的要求不太明显,你不可以说有中国的化学、中国的物理,这个我们都知道,基本上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思考以及整个的成果是国际统一的。社会科学比如说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相对来说也都有比较容易对话的可能性,除了语言不太一样,但是大概意思是一样的,只要有好的模式都会借鉴过来。

    最麻烦的是人文学,这个是受制于语言、表达、趣味,所以人文学的接轨有时候是我们的问题,有时候也是他们的问题,经常会说中国的学者说的我们听不懂,外国的学者说的我们也听不懂,我们的人文学是跟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上面没有过分的委曲求全,假如说中国人做的跟美国人一样,那是最大的失败。

    我们确实应该向好的大学学习,但是在这里面,如果一切都以哈佛、耶鲁为借鉴是有一定问题的。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校方召集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每个学院你告诉我你离国际一流有多远?跟哈佛比有多大的距离?很多教授出来说大概20年,大概10年,大概8年,只有我出来说,我说我看不出我和哈佛有什么距离,他们说你那么骄傲?我说不是的,他们是外文文学,我们是中国的文学,本国文学所承担的责任,它所能达到的境界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外国文学是不一样的,就好象在北大,日文系和中文系是不能比的,不是说教授不强,而是说引进了外国文学,所有的国家都是一样的,本国语言文学的坚持、坚守以及它的承担和外国文学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可以这么来比。我后来用了一句话来论述,这句话后来也被不断地引用,我说必须明白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是长在中国,各个大学的差异有一些是技术的、经验的、经费的,有一些不是。有一些是因为水土的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大学,大学是跟这个土地、人民、历史、语言一起成长的,跟工厂不一样,他可以转移到非洲、东南亚都没有问题,只要生产线建立起来都可以通过。只有大学不行,大学必须跟这个地方的水土一起成长。

    所以今天的大学校长缺的不是国际眼光,缺的是两个,一个是传统中国教育的精神,另外一个是这100多年来走过的中国大学的路程,必须给他们补的是这两方面的课程。

    强强很难联手 会带来巨大内耗

    今天谈大学的时候有这么几个论述我是不以为然的:

    办大学要跟国际接轨。每个人念的大学不一样,所理解的轨是不一样的,你会发现,当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在哈佛出来的说大学应该怎么办?在柏林大学、剑桥、东京大学的,每个人的轨都不一样,但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大学的“轨”,每个大学都是根据历史、传统逐渐摸索出来走到这个样子,所以要说接轨很困难,我估计也是做不到的。

    办大学要强强联手。从浙江大学开始一系列大学的合并,凡是强强联手的大学在很长时间里面为了磨合校内的矛盾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其实强强很难联手,假如说强强联手,今天走两步向东,明天走两步向西,那是永远走不到目标的。合并并不意味着大学学术地位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反会带来巨大的内耗,没有个20年解决不了。另外,高校合并之后会导致一个城市的大学一家独大,缺少良性竞争。

    办大学要取长补短,多方借鉴。最近二三十年因为评比的问题,因为要给大学排座次,就发现一个问题,评比是打分的,第二年开始所有的大学都知道,只要一评比之后,做一个总结,我们的短处在哪里,第二年要补那个短,可是所有的大学把短板补起来,他和其他的大学都差不多了,所有的大学都补长以后,就会导致今天的大学越来越没有特色。

    今天因为大学的问题,因为社会影响的问题,越来越往工科发展,文理相对来说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这是不应该的,我为什么要不断地谈人文学的自尊、自觉?是因为对大学来说这些专业的重要性。

    今天中国大学喜欢定目标,请你不要把目标看得太实在,而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办大学其实不是立竿见影的,好的大学,再好的学校,你50年做一个单位前进。而我们的校长都是有任期限制的,我们的校长都希望在3年、5年内,在我任期内上一个台阶,而这个思路本身对于大学来说是不合适的。之所以中国大学热火朝天、大跃进式的发展跟这个思路有关系,大学校长任期太短,而每个校长都希望出成绩,因此中国大学走得不顺。今天大学里面缺乏实实在在、平平稳稳的往前走,更多是在快马加鞭。路走正了,中国大学才是有希望的,但是中国大学不可能马上就变得特别好,大家必须给时间、给空间,你不要期待北京大学或者是深圳大学,突然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一流,那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