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要有好体制和多彩课程

新闻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4-10-15

图片

  他在广州最牛中学当了17年校长,他退休以后发挥余热活跃在教育一线;他推动改革创新在教育多个领域颇有话语权,他语言犀利、观点深刻被媒体封为“明星教育家”。在全国高考改革的特殊时期,在广州好教育进行时,他心中自有对高考这一顶层设计、对地方教育改革探索的真知灼见。他,就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吴颖民。 近日,信息时报邀请他为本期主讲嘉宾,畅谈其心中的“好教育”以及对高考改革的思考。

  广东好教育,为广东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奠基,为广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助力!

  谈好教育:好体制和多彩课程很重要

  信息时报:您心中的好教育是怎么样的呢?

  吴颖民:首先,我认为好教育必须有一个好的体制,它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层面,而应放到社会当中去看。好的体制和体系,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各级各类教育门类齐全、协调发展,让学校充满活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互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要相对均衡,并各具特点,构成一个结构完整的体制。

  此外,好教育还必须要有丰富多彩课程体系。实际上,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关键在于课程。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丰富多彩,既能遵循国家规定,又能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学校的好与不好,差别是什么?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水平。

  信息时报:学校教育该怎样去开发引导学生选择课程?

  吴颖民:需要一批好校长和好老师,这也是好教育的重要因素。因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取决于校长和老师。没有好校长、好老师,就不可能开发课程,也不可能把课程教好。值得注意的是,好校长和好老师从整体上来说,就是一支有理想信念、业务水平过硬、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抗战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也出了很多杰出人才?大学不在于有没有现代化的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能不能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国家的人才,好校长和好老师非常重要。


  谈高考改革:高考新方案对广东考生是福音

  信息时报:高考改革引发了不少争议,您如何评价此次改革?

  吴颖民:高考制度的设计有很多影响,难以理想化,其中这个指挥棒一定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教育测量评价的学科研究成果的限制;第二是可行性,评价制度改变之后怎么实施才可行?这涉及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以及政府能力。高考改革是科学性和可行性缺一不可,而且解决这两个问题只能一步步来。在我看来,现在的高考改革方案尽管还有一些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大学的自主权,录取自主权还没有显现出放权的趋势,但总体来说,这是目前能够实施的最好方案。

  其实,广东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全国考生第一大省,招生指标和全国平均数相比还是有差距。这是历史遗留问题,过去这么多年也只有细微调整,广东考生有点“吃亏”。所以,中央提出改进制度和分配,对广东考生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信息时报: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后,怎么看学生的负担?

  吴颖民:高考改革一是适当减轻了考生的负担;二是在注重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照顾了学生的不同特点。高考新方案除了考三科外,由学生在理化生、史地政六门会考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会考成绩,作为申报大学的依据;而且按照目前上海和浙江的方案,大学需要的成绩里只要包括一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考生不能过度偏科,但可以适度偏科。

  谈课程模式:差异化教学设置是新难题

  信息时报:上海、浙江出台新高考改革方案后,不少学校都实行“走班制”等课程模式,您觉得这会否在广东实行?高考改革对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什么挑战?

  吴颖民:我认为此次高考改革,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对高中的挑战如果说实在的就是课程难度的差异化该如何体现,如何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课程难度差异化的要求。这对很多学校来说,是一个新挑战,我估计会出现如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最简单的方法——按“文理”倾向分班;第二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课表”。这种方法要求学校在排课时,同时有几个老师,开设高、中、低三种要求的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过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学校在管理方面还是要很好地琢磨;第三种方法更彻底:就是老师开课,学生报名。这样的上课方式和大学更接近,但在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解决学生交流问题,需要学校花更多功夫。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梁健敏 何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