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好教育,他们各有所长

新闻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4-12-30

广州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个区的有效协调。在教育实践方面,若将广州市教育局比为总指挥,各区教育局则是贯彻落实教育政策、自主激发区内教育活力的抓手。天河、萝岗、黄埔、海珠、番禺等五个区的教育局负责人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分别阐述了他们对于好教育的看法和实践。

 

图片

天河区教育局局长 柳恩铭:

从五方面践行“好教育”

三年来,天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天河区教育务实走在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制定的“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好学校·好生态”的道路上,在广州“好教育”家庭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好校长”方面:2012年广州市第三届名校长遴选中,天河区彭建平、程印贵、郑纪珍、许凤英、张锦庭被评为名校长,是本届获评名校长最多的区;2014年全市名校长培养对象45名,天河拥有11名。如今,天河的校长,走到全国都能代表广州、代表广东;走向世界,也能代表中国!

在“好教师”方面:2014年9月9日,天河区首届名教师诞生。除了按照传统路径遴选了20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外,还在中国第一次全面打破年龄、职称、论文限制,根据教师的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由单位和个人推荐,专家认定遴选出林美娟、林方航、符光锋等6位名师。在天河,41.3%的教师来自教育部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

在“好学生”方面:天河有中国最好的少年轮滑队(骏景初级中学),有中国最好的儿童手球队(车陂小学、岑村小学),有中国最好的少儿足球队(高塘石小学),有中国最好的少年军校方队(沙河小学),有中国最好的少儿管弦乐队(先烈东路小学),有中国最好的羽毛球训练基地(先烈东路小学培养了关渭贞等3个羽毛球世界冠军);还有许许多多广东最好或广州最好的学生队伍。

在“好学校”方面:天河是新区,没有百年名校的积淀和依赖,但是我们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我们坚信:真正的名校在于理念,在于师资,在于文化,在于管理,在于内涵。天河是全市高中特色课程重点立项全覆盖的区,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和建模工作也走在全市前列。47中没有百年历史,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区属最好的完中之一;天河中学建校不过20年,并不影响他成为发展最快的示范高中。

在“好生态”方面:历届天河区委区政府有“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传统,如今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聚合力、竞争力、生产力。天河有着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端楼盘最集中的区,是总部企业最密集的区,还集中了大量外籍人士和外国留学生,是教育发展开放性、包容性最强的区。

海珠区教育局

党委书记 李瑞湘:基于公平追求卓越

近年来海珠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居住人群结构不断变化,这促使海珠区教育人在“什么才是适合海珠的教育?什么才是好教育”的问题上不断思考、不断改变、不断调整。我们想:恒久的教育应该是社区、家庭和学校共同实施的;有效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方便和让人舒服的。因此,要最大程度地整合和运用周边资源实施共同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延续有效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要最大可能地为海珠区居民提供便捷的教育资源。

因此,“基于公平,追求卓越,办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成为了海珠区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海珠教育一直在努力书写好自己的故事。

在追求公平方面,我们认为,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前提,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个人特点与发展的优质教育。而卓越的现代化教育要基于公平的基础上,提供公益性、普惠性的教育服务。具体而言,海珠区的教育公平体现在以下几点:1.海珠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综合差异系数全省最低。2.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开展“送教上门”实验工作的区。3.海珠区提供的可派位公办幼儿园学位数量广州市第一。4.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设立区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区。

在追求卓越方面,海珠区教育注重强队伍、创特色,高质量打造好生态。1.海珠区在广州市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的获奖数量最多。2.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自组织派出骨干英语教师到英国爱丁堡进修学习的区。3.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出台扶持学校特色创建工作政策和制度的区。4.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试点服务的区。5.海珠区是广州市第一个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区。

 

图片

番禺区教育局局长 冯润胜:

大力推动艺术教育

教育的方向决定教育策略的选择。基于番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番禺区以“上品教化”作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力推动艺术教育,是在分析研判番禺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番禺教育现状、教育未来走向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战略选择。首先是历史传承。番禺是千年古邑,2200余年的历史,造就了番禺郁盛的人文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历史,也让其成为艺术教育的沃土。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是尊重与传承历史文化,能让教育走得更远。

其次是现实突围。历史上的番禺是广州典型的农村郊县。硬件方面的设施可以通过“改薄工程”、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等方法,得到快速优化与提升;但如何让学生能快速适应番禺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艺术教育所特有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能给予孩子文化学习无法给予的内在灵魂的力量,形成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用文化提升教育品质,用艺术培育一代新人,成为番禺教育的新突破口。

最后是引领未来。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教师节期间的讲话中强调教育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明确了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践这一理念,我们着力打造“两大抓手”:即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及“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由此,番禺教育“一体两翼”的总体规划形成。艺术教育是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中的重要部分,是“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在番禺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番禺教育走向未来的通衢大道。

上品教化,是我们选择的教育方向,是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教育看教育后作出的理性判断与选择。艺术教育是上品教化理念的重要支柱,它的实践与探索,承载着素质教育的希望,闪耀着教育理性的光芒,必将助力番禺教育早日实现上品之境。

图片

萝岗区教育局局长 孙礼平:

用智慧做教育,使教育出智慧

萝岗区自建区至今已经跨入第十个年头。萝岗区教育从一开始的发展落后、各项测量指标均位于广州市末位;到如今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成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后,还在中高考、体育素质和科研中实现“蝶变”。

经过九年的实践探索,萝岗人在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区域教育发展的背景、目标、方向、过程、前景。2010年,“中新知识城”奠基,又称“智慧城市”,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智慧教育”。2013年5月在萝岗区国家教育科研课题《六要素教学方式区域推广研究》开题大会上,萝岗“智慧教育”宣告起航。

“我们将智慧教育解释为‘用智慧做教育,使教育出智慧’,其朴素的意思就是做智慧的事,培养智慧的人。智慧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集成智慧体系。”智慧教育是系统工程,萝岗区设想以此统揽教育发展的全部内容。

在实践中,萝岗紧紧抓住十方面落实“智慧教育”工作,包括“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坚持应用驱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深化与北师大的协同创新,推进实验学校、儿童阅读、攀登英语等科研项目的应用与研究等等。

具体来说,智慧教育包括九大领域:一是现代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特长发展);二是务实的教育政策(公平的教育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三是完善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国民教育、特殊教育);四是智慧的教师队伍(高尚师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五是智慧校园(生态、信息化、教育性、和谐);六是愉快的校园生活(因材施教、生动活泼、自主和谐);七是生动的课堂教学(自主、能动、互动);八是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性、生长性、特殊性);九是和谐的人文环境。

图片

黄埔区教育局局长 张灿华:

阳光体育,让孩子一生受用

黄埔区教育体量不大,但小规模办出高质量。近年来,黄埔进行了系列颇有成效的探索。特别在推进“四个阳光”方面,让家长和学生颇感满意。第一个是阳光招生。为部分地段生提供“二选一”或“三选一”学位选择权。积分入学、抽签入学、统筹入学和电脑派位相结合,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更多公办学位,缓解本地学生“择校热”。二是阳光家长。开通家庭教育手机报和家长微课堂,为家长提供免费家庭教育公益服务。三是阳光评价。开展阳光评价实践探索,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四是阳光体育。坚持“每月一竞赛、每校一特色、每生一特长、每天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目前,阳光体育正和同步推进的阳光招生、阳光家长、阳光评价一道,成为黄埔教育闪亮的名片。我们认为,爱孩子就应该让他去运动,孩子在学校能学会一种让它一生受用的运动,将为他一生幸福奠基,而这也是推行好教育的关键所在。

现今,黄埔区教育取得好成绩,与坚定方向,提高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密不可分。从教育现状分析,“重智育、轻体育”的不当办学思想、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信息时代带来的兴趣转移等,仍在吞噬着体育运动空间,造成学生体质水平下降。从教育国际化视角分析,当下中国学生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双基较扎实,但在体育、音乐、美术、艺术鉴赏与文学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体育首当其冲。这是我们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从上到下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作,才能扭转不良的倾向。

此外,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欠账,部分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的互信危机,学校抱怨家长娇惯子女,家长抱怨学校教育失职。抱怨解决不了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孩子。提出“抱负比抱怨更重要”,就是要教育工作者抛弃埋怨、坚守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