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反腐冷不了国考热

新闻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4

2015年公务员国考明起报名 招录2.2万人创历史新高

  文、表/记者廖靖文

  昨日,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正式发布,2015年公务员国考将于10月15日~10月24日接受报名,公共科目笔试定于11月30日举行,较以往推后一周。本次国考招录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2万余人,创历史新高,专家分析报考人数至少与去年持平(超过152万人)。10月14日以后,报考人员可登录人社部门户网站(http://www.mohrss.gov.cn)等查询招录部门、招录职位信息、招录政策、咨询电话以及招录公告等情况。

  招多少

  今年招录人数增加近3000

  预计今年报考人数超150万

  本次国考招录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2万余人,创历史新高。相比起去年计划招录1.9万人,前年招录2万人都有所增加。去年,共有152万人报名参加国考并通过审核,最终到考场参加考试的人数接近112万。

  中公教育专家分析,从2009年国考报名审核通过人数突破百万大关以来,报名人数就一直居高不下,且一路攀升,短短四年就又突破了150万大关,平均竞争比例也从2009年以来一直在50:1以上。近三年的国考和省考,招录竞争比例基本平稳。今年招录人数增加近3000人,一方面意味着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预计招录比不会显著降低。预计今年报考人数仍会上升,至少与去年152万人持平。

  怎么考

  探索省级市级分级分类考试

  海关税务等自主命制面试题

  我国公务员考试已经走过20年,为了体现不同层级不同行业对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增强考试的针对性,本次招录将继续采用分级分类考试,对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以下机关职位分别命制公共科目笔试试题。

  部分直属机构如海关、税务等结合本系统特点自主命制面试试题,对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如银监会、证监会)和非通用语职位,继续实行“2+X”模式,除进行公共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考试外,报考人员还需统一参加专业科目考试或外语水平测试。

  这些做法旨在体现不同层级不同行业对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增强考试的针对性,满足招录机关对人才的需求。

  招录门槛

  省级需经验市级应届多

  边远地区降低进入门槛

  按照中央有关要求,省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全部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以下职位以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为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中央直属机构市(地)级以下职位,原则上要安排10%左右的计划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其中重点招录大学生村官。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国家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应届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据统计,市(地)级以下机构层次历年来都是招录大户,以2014年国考为例,共设10416个职位,占总职位近九成,共招录17533人,占总人数的九成。其中,明确要求为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也占职位数和招考人数的五成左右。根据招考政策,专家预计今年招录职位数和招录人数所占比例还会大幅度增加。市(地)级以下的分数线相对较低,也为应届生降低了门槛。

  同时继续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进入门槛,突出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问题,突出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问题,对艰苦边远地区县(区)级以下职位,视情况采取放宽专业限制、调整报考年龄、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为缓解艰苦边远地区“留人难”问题,各直属机构根据工作实际和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需要,可以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本市、县户籍或在本地长期生活、工作的人员招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正在改革,今后将会缩小地区差距、形成合理的地区之间工资关系,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此外,工资分配上也会向基层倾斜。因此对于许多家在基层或者愿意扎根基层的考生来说,考试要求降低,而工资收入提高,无疑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

  专家点评“国考热”

  目前就业渠道狭窄

  应该拓宽就业通道

  “我不认同因为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就导致公务员考试遇冷的观点。”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星认为,此前部分省市公考报名数据的下降主要是偶然原因造成的,与反腐或者“八项规定”没有关系。他认为,应该辩证看待公务员考试热。首先,公务员考试热是正常的,因为国家治理需要高素质人才,吸引青年精英加入不是坏事。但是应该理性看待“过热”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目前年轻人的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很多人希望选择稳定的职业,这启示应当进一步拓宽就业、创业的通道。另一方面,“就我了解的情况来说,考公务员只是很多毕业生的多元选择之一,只是为了多一种选择,不用大惊小怪。”